人才培养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办学规划

来源:     发布日期:2006-01-03    浏览次数: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办学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依法治校,以德治教,艰苦创业,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深化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在五年内建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院,为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评估做好准备。

二、主要发展计划

(一)办学规模计划

1、现有五个专业招生规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每年招生180,网络工程专业每年招生80,信息安全专业每年招生80,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每年招生80,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每年招生100人,学院每年招生520人,学院在校生为2080人。

2、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统计学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在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的提高乃至政治、教育、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使用统计方法和不使用统计方法获得结果是大不相同。只要统计方法使用得当,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统计学的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规模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统计学的教学、研究和应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调查了许多学校统计学专业的名称不规范而且多数是与经济类相关的统计学专业。这些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还停留在最初等的统计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地步,用途最多的多元统计分析、定性数据分析和时间序列等方面基本没有或者非常缺乏,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福州大学作为“211”建设的学校,必须为福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学院经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决定2007年申报数理统计专业(理科),每年招生60人。

(二)学科与品牌专业建设计划

1、重点学科建设:学院参与建设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应用数学2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要加大建设的力度,力争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带动博士点建设和本科品牌专业建设。

2、品牌专业建设:学院已确定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学院重点建设的品牌专业,学院正着手组建专业建设的学科团队和教学团队,创造条件构建以本科品牌专业建设为主体、各专业协调发展的结构。办好现有的5个本科专业,同时做好新上本科专业工作,对现有5个专科专业进一步加强建设,使其中的2个专业建设力争到2007年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福建省著名的品牌本科专业,其他3个本科专业力争到2010年为福建省有影响的本科专业。

(三)教学工作计划

1、教学计划: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大纲》、《培养计划》。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断剔旧补新,增加科技前沿、综合实践教学内容,加强文理渗透,强化基础课,增加综合课、选修课,到2006年基本形成具有现代特征的较为完备的计算机和信息与计算的课程体系。

3、课程建设:力争使全部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必修课达到合格标准。在此基础上,到2006年建成30门左右院级优秀课程,其中15门以上达到省级优秀课程水平,6门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同时,开足、开好各种类型选修课。

5、教材建设: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做好教材选用工作,到2006年,主要课程95%以上选用获省、部级以上获奖和教育部推荐的教材,逐步扩大“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选用面。

6、公共课教学:强化数学基础课及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到2006年,力争使计算机二级水平考试通过率达到80%以上,数学基础课程及格率达90%以上。

7、实验教学:突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地位,积极推进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加大对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到2006年,力争使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比例达到70%,计算机台数达到生均0.2台以上,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生均3000元以上,并力争使学生实现网上学习、完成作业、辅导答疑、自测练习等。

8、教学手段:鼓励教师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到2006年,力争使80%左右的主要课程实现多媒体教学。

9、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力争到2006年使教学管理工作达到全省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四)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1、师资力量:到2008年,基本教育规模教职工总人数控制在225人以内,其中,教师达到200名左右。

2、师资队伍学历层次:45岁以下教师中获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者达到100%,其中,博士40人左右。

3、师资队伍职称和年龄结构:教师高、中、初级职称比例力争达到45:35:20。正教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12%左右。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平均年龄分别达到50岁以下、40岁以下、35岁左右。

4、教师梯队:基本形成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主讲教师和教学新秀为主体的教师梯队。培养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能承担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任务的学者型教学名师。

三、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依法治校

1、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切实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使各级领导班子成为政治坚定、结构合理、务实高效、团结进取、廉洁奉公的领导集体和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开创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新局面的坚强核心。

2、坚持并规范教学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职责,理顺管理体系,充分调动研究所、教研室参与学院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推行公开办事制度,逐步推进院务公开。

(二)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立足于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的实际,继续强化教学与科研中心地位,深化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思想讨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开放式办学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3、实施院教务管理队伍、院内外专家教学指导队伍、研究所、教研室同行研讨队伍、学生信息反馈队伍相结合的教学管理体制,学院党政领导每学期至少二次专题研究教学工作,每年召开一至二次全院教学工作会议。

4、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逐步扩大选修课程比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逐步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

5、引进课程建设研讨活动,特别是大力开展研究所、教研室常规性的课程建设研讨活动,使课程建设研讨常规化、制度化。

6、尽可能选用获省部级以上奖、教育部推荐的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同时制订教材选用与认定办法,加强对文字教材、实物教材、视听教材的建设与管理。

7、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有计划地建设新校区学院实验室。到2007年,力争使生均教学设备值达到或超过国家教育部要求的标准。

8、积极推进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修订实验、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规范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不断加大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进行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实践能力。

9、加大网络、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的投资力度,鼓励教师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步提高主要课程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比例。

10、逐步建立并完善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专业课教学水平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学生评教)、教考分离和随机听课制度等五种约束机制,实现目标和过程管理的有机统一。

11、逐步确立并完善学院优秀教学成果评审制度、教师课堂教学竞争上岗制度、名师选拔制度和优秀学生培养奖励制度等四种激励机制,设立教学奖励基金,对在教学工作及教学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者予以奖励。

12、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建立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实行对院教学管理部门的综合评估和考核,逐步扩大和调动学院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的主动权和积极性,鼓励研究所、教研室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13、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鼓励教师不断开展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体系和研究型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4、制定并实施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对各类课程提出明确的建设要求,遴选优秀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实施“名师名课”工程,每年聘请10位左右外校名师、专家来学院为本科生授课、讲座,同时积极实施教师课程进修计划。根据课程建设需要,每年选派10名左右教师到重点院校进行课程进修,到2006年,使课程进修教师达到40名以上。

15、制订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常规管理,使教学管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按照“立足培养、大力引进、多种形式聘任”的原则,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比较合理,整体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2、坚持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并重的原则,坚持以德治教,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3、重点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鼓励和引导教师通过在职培养、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对考取定向博士研究生和参加以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的脱产学习的教师、考取定向和委培博士生的教师,予以补贴或资助。

4、从基础知识扎实、教学效果好、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中,逐步培养和造就12名以上院级学科带头人,并力争在2007年前有6名院级学科带头人成为校级学科带头人。

5、选送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攻读学位予以提高,制定优惠政策逐步吸引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通过重点扶持和在教学、科研上压担子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业务水平。

6、抓好对教师的高层次培训,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每年选派若干名优秀教师参加国内访问学者进修和骨干进修班进修。

7、鼓励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培养一批45岁以下的教授和35岁以下的副教授,增强师资队伍的学术活动。到2008年,参加院级及院级以上科研项目的人数达到教师总数的60%左右。

8、合理配置、积极引进高学历、高素质教师,落实引进教师规划和人才优惠政策,重点引进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同时为本院在职同类教师制定相应政策,稳定现有教师队伍。对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现有教师,及时做好转岗分流工作。

9、根据学科建设需要,通过双聘、多聘、课程聘任等形式聘任校外在职的知名教师和校内外退休的知名教师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课程导师。

10、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完善教师管理和考核制度,评选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主讲教师和教学新秀,按照《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师梯队建设实施意见》优惠、优先培养。

11、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对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指导、评价和把关作用。

12、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逐步提高教师待遇,在校内任务、工资津贴等方面继续向一线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倾斜,使教师总体收入水平及增长幅度明显提高。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2005年10月8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