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构建“1234”思政工作机制,有效提升思政引领力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29    浏览次数:

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构建“1234”思政工作机制,有效提升思政引领力


李坤皇,曹乐平,陈文洲

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学生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构建党建引领、两个育人模式、三个载体、四大促学计划的1234”思政工作机制大写“思政引领力”,举旗定向、凝心聚气、严管厚爱、强基提质、以文化人、创新发展,学院学生思政工作实现结构性重塑与效能型提升,呈现新面貌、新作为和新突破

一、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为主线,强铸魂育人之核

第一,党建引领“主心骨”一是构建“党委立标杆-支部树样板-党员当先锋”三维一体全链条学习教育体系开展党纪学习、爱党爱国爱校等主题教育二是支部建在平台、团队和项目上,实行“项目+清单+赛程”协同台账,任务到支部、责任到人,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训”。 三是实施党员发展全周期培育,培训班分层分岗全覆盖,发展质量与结构同步优化。四是推行“领导班子+微党课+研讨”机制与“清单管理、双评双述”制度,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强化学做转化。超级计算团队在党支部引领下连续六次在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决赛中斩获一等奖;ACM协同创新团队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并在第49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取得1金5银6铜;昆冈众创学生党支部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创建培育名单,并荣获福建省高校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优秀成果三等奖

第二,筑牢思想“定盘星”一是打造“理论武装+沉浸体验+宣传引领+榜样示范+党团联动”的“五联学习”矩阵,及时跟进党的创新理论与国家重大议程。二是实行“节点清单+专题研讨”,围绕全国“两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等重要节点发布分层学习清单,提升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三是用“小载体”承载“大主题”,推出“微演说、微视频、微党课”“福大青年说·创新之星/国奖达人”等品牌,把思政教育嵌入实验室、工作室与竞赛团队,构建“线上引导—线下活动—成果展示”融媒闭环。《康金章:为国家和人民创造看得见的科技成果》获省级三等奖入选“全省党员好故事”,并进入全国“读懂中国”微视频评选牵头举办2期《福大青年说》“创新之星”、“国奖达人”分享会,讲述青年故事,传承福大精神

二、打造两个育人模式,提铸魂育人之效

第一,打造“一站式”社区育人模式,扩展育人“新场域”。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资源保障,将“一站式”学生社区纳入党政联席会议题,建立年度任务清单+经费专账+月度调度机制,同步完成共享活动空间与家具设备配置,打造福大版的开源社区。二是把组织建在社区里,设置4个兼合党支部、4个兼合团支部,组建“小青蜂”学生社区团支部,推行党员报到亮身份与“微网格—楼层长—宿舍长”三级联动,党员报到率100%。三是以场景化活动提升活跃度,常态化开展宿舍程序设计赛、读书会、企业导师进社区、朋辈心理服务等项目,形成“周有活动、月有主题、季有展示”的运行节奏,年参与达2200人次。四是打造开放共享的样板空间,创新实践共享空间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校内外调研与示范交流“窗口”,累计接待10余批、百余人次调研走访,形成“可参观、可体验、可复制”的福大样态。

第二,打造昆冈科创育人模式,激活创新教育生态体系。一是构建“前中后”全链条生态,依托“昆冈众创”平台,搭建“前端培育—中端实践—后端孵化—跟踪研究”全流程体系,承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省赛训练营10余场,以“赛教融合”驱动能力成长。二是完善“科创选苗—科研淬炼—项目孵化”机制,建立实验室—学工办联动,面向低年级“早识别、早培育、早上手”,全年培育申报各类创新创业项目328个,参与超2000人,参与率居全校前列。三是用“老带新”形成竞赛生态圈,实施“头雁领航、群雁齐飞”传帮带,老项目成员结对新团队,开展共研、共评、共训行动,《智控先锋》、《慧芯科技》项目分别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金奖、(2025)银奖;在第九届网络技术挑战赛夺得一等奖(全省唯一),在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获全国一等奖(全省唯一);在首届、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分别获得金奖(全省唯一)、银奖。四是释放校企协同“磁力场”,拓展与华为、百度、Datawhale等头部企业的合作,开展“智能基座鲲鹏高校行、AI+X高校行、文心高校行”等活动,推进项目共建、导师共育、资源共享;同步打造第二课堂“金课”、留学嘉年华等品牌,强化就业服务、提升学生创新与就业竞争力。学生团队在“华为杯”第21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获 “数模之星”提名奖与全国一等奖,在国际(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际特等奖提名奖。

三、创新三个载体,拓铸魂育人之器

第一,紧密贴合“青年味”。一是丰富“供给侧”,凝聚“价值链”,围绕学生兴趣常态化举办球类联赛、田径、艺术展演等项目,构建“月赛—季联赛—年品牌”矩阵。二是建好“赛训联合体”,由专任教师—田径队长—学生骨干组成联合体,推行赛前训练营+赛后复盘,建立项目台账与绩效清单,做到任务到人、节点推进。三是拓宽协同场景,与兄弟学院共建中秋联欢、迎新晚会等联合品牌,打通“院际联动—资源共享—人才共育”链路,提升覆盖面与参与度。四是以“小课堂”扛“大担当”,打造“超级‘码’力”工作坊等沉浸式微课堂,融合情景体验、社会实践与艺术展演,形成可复制的活动模板。

第二,协同共建“大思政”一是构建“课程思政+社会实践”并轨机制,对接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福建省人工智能大赛等重大平台,将志愿服务、技术赋能、社会调查嵌入课程与第二课堂。二是打通“校地社区”实践通道,团支部对接街道(社区),推动学生骨干在社区团支部第一书记等岗位挂职锻炼,形成“岗位—项目—成效”闭环。三是用项目化管理提升含金量,实施青年志愿与社会实践项目制,围绕“乡村振兴、科技服务、清廉文化”等主题设置赛道,完善立项评审、过程督导与成果转化。四是打造“头雁—群雁”示范矩阵,遴选国家级/省级优秀志愿者与团队担任导师,开展经验复盘与方法输出,形成“可视化案例库+行动清单”。金晶同学荣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代表我院向团中央汇报工作。338名学生报名参与“扬帆计划”,到乡村振兴、科技工作一线躬身实践。

第三,抢占网络阵地,增强思政引领力。一是完善“主阵地+子矩阵”架构,以“福州大学计算机学院”微信公众号为核心,联动学院官网、易班等平台,建立主题策划—内容生产—审核发布—数据复盘全流程机制。二是优化传播计划,每周形成选题清单与传播计划,每月通报阅读量、互动率、转化率等指标,倒逼内容迭代。三是强化“思想+服务+育人”内容供给,聚焦思政要论解读、榜样人物、赛事科普、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形成系列化栏目与传播IP。四是建立“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把融媒传播与活动招募、志愿服务、竞赛路演等线下场景互联,形成“内容引导—参与转化—成果展示”闭环。年内推文超400篇,总阅读量超16万,获评校级“十佳”新媒体。学生工作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42篇

四、实施“四大促学计划”,固铸魂育人之基

围绕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分层分类实施“一年级‘启明星’、二年级‘青禾’、高年级‘登峰’、研究生‘研创提升’”四大促学计划,贯通“基础—进阶—冲顶—拔尖”的全周期学业支持链条。

一是“启明星计划”,打牢专业基础与学风根基。学院领导、学科带头人、系主任共同开设“开学第一课”,举办学科讲座与学习经验交流会,组织企业认知实践与生涯规划辅导,帮助新生快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与自我管理意识。

二是“青禾计划”,搭建科研入门与能力跃迁桥梁。通过选拔考核,每年有80名学生进入院内20个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研与工程项目,以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激活创新思维,形成“课堂学习—实验室训练—赛事检验—成果转化”的成长闭环。

三是“登峰计划”,加强升学就业精准赋能。连续七年开展“导师有约”系列沙龙,举办就业升学形势分析会、保研考研经验分享会、高数辅导班,提供“一对一、点对点”的精细化指导。探索“企业出题—高校揭榜”协同育人机制,学院成功承办第十一届福建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暨2024年CCPC全国邀请赛(福州);打造“博学论坛”“第二课堂精品课程”5讲,惠及学生200余人。

四是“研创提升计划”,以高水平科研训练支撑拔尖创新。开展“优学—创新”工程,设立高水平论文发表激励,实施分级分类资助;搭建高端平台,组织“院士讲坛”等高端学术活动;定期开展“天窗论谈”活动,邀请“国奖达人、科创达人、就业达人”进行经验交流分享,强化同辈引领,形成“高标准科研训练—高质量学术成果—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良性循环。研究生年度发表高水平论文93篇,其中29篇发表于CCF-A、IEEE等国际顶会顶刊;在“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重要赛事中实现高位突破。

“1234”思政工作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是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系化探索。面向未来,学院将持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教育、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的深度融通和协同增效,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汇聚“福大计算机”力量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