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

中国科学院叶可江研究员、复旦大学沈立炜副教授、中山大学陈湘萍副教授学术报告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5-20    浏览次数:

报告时间:2022522日(周日)14:30-17:30

报告地点:线上腾讯会议,会议ID314-687-361

报告一:

报告题目:云原生:概念、架构及系统

报告人:叶可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云计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报告摘要:

云计算经历了10余年的快速发展,当前正迈入以容器、微服务、无服务器计算等为基本特征的云原生(Cloud Native) 时代。云原生即原生为云设计,意味着应用原生被设计为以最佳的方式在云上运行,从而充分发挥云的优势。云原生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传统云架构中应用升级缓慢、架构臃肿、不能快速迭代、故障不能快速定位、问题无法快速解决等问题,它的出现标志着云计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本报告将系统地介绍了云原生技术的概念、架构及系统,并介绍团队在云原生技术方面做的一些探索工作。

报告人简介:

叶可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云计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联培博士(国家公派),美国卡内基梅陇大学博士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云计算、大数据及网络系统,在包括IEEE TCTPDSTCC等顶级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1本《DartCloud:云基础设施服务平台》(科学出版社),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曾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阿里巴巴优秀学术合作奖ACM SoCC 2021最佳论文奖(国内首次)。


报告二:

报告题目:人机物融合系统中的资源编排:表示,建模与执行

报告人:沈立炜,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

报告摘要:

社会、信息、物理三元空间中的各类异构资源通过软件的方式形成多样化的人机物融合系统。其中,基于资源编排的人机物融合系统越来越受到关注。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已不适用于构建和执行具有资源松耦合协作和时空约束敏感特点的人机物融合应用。本次报告将介绍一个从表示、建模和执行这三个角度支持资源编排的系统框架。在该框架中,人机物融合应用由符合特定元模型的应用模型表示,模型由场景故事板建模工具设计生成,该模型用于定制人机物环境中表示资源抽象的单元间的协作关联。人机物融合应用的执行遵循微服务架构风格,通过异步消息通信和应用级服务发现机制实现资源的有序调用。

报告人简介:

沈立炜,博士,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物融合系统设计与实现、机器人编程,以及移动应用设计开发。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相关领域的国内外会议或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报告三:

报告题目:代码核心修改识别及其应用

报告人:陈湘萍,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报告摘要:

软件演化中,代码的修改可能涉及软件多个制品,软件修改的理解难度随着受影响的实体数量、修改的代码量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发现:识别出提交中核心的修改类(关键类)以及为了完成这个核心修改所进行的依赖性改动的类(非关键类),能够辅助代码提交的理解。面向软件更新,本次报告将介绍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关键类识别方法,并介绍其在程序理解、代码影响分析以及注释生成等多个软件工程任务中的应用。

报告人简介:

陈湘萍,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于中山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之后在北京大学硕博连读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据驱动的软件工程、程序理解、区块链等。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单位负责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在相关研究方向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等知名国际会议和杂志上,包括2ESI高引论文,参与1项国家电子行业标准的制定,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