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机关各部门、各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2010年8月23日~25日学校在宁德市组织召开“2010年福州大学建设与发展战略研讨会”的会议精神,把推进创业型东南强校第二阶段建设中的科技事业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校科技处、科技开发部、社科处组织召开了专题讨论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实施意见。学校原则同意该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根据宁德会议精神,参照校科技处、科技开发部、社科处的做法,制订本部门的具体落实措施。
福 州 大 学
二○一○年九月二十五日
校科技处、科技开发部、社科处关于贯彻落实2010年
福州大学建设与发展战略研讨会精神的实施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2010年8月23日~25日学校在宁德市组织召开“2010年福州大学建设与发展战略研讨会”的会议精神,把推进创业型东南强校第二阶段建设中的科技事业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校科技处、科技开发部、社科处组织召开了专题讨论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为指导,推动学校科技工作在数量、质量和布局上都实现大的突破,继续夯实基础研究,着力加强应用研究,凸显福州大学对海西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全面提升我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1、科技总量高速增长。“十二五”末期,力争年度科研经费总量达到3亿元。到建校60周年时,力争实现年度科研经费总量提高两倍,达到 4亿元;力争实现纵、横向比例接近1∶ 1。
2、重大项目新的突破。“十二五”末期,力争获1~2项的国家“973计划”或 国家“863计划”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或国家基金委、科技部的重大专项。到建校60周年时,力争获2~ 3项的国家 “973计划”或国家“863计划”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或国家基金委、科技部的重大专项。
3、拔尖人才迅速成长。“十二五”末期,力争获1~2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科技创新团队。到建校60周年时,力争获3~ 5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4、创新平台实现飞跃。“十二五”末期,力争新建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到建校60周年时,力争新建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5、科技产出成果显著。“十二五”末期,力争获国家科技奖励1~2项。到建校60周年时,力争获国家科技奖励2~3项。
三、实施措施
1、以组建科技与产业院为契机,创新管理理念。
(1)提升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通过加强科技管理队伍的专业能力培训,更新管理理念,树立“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二线服务为一线服务”、“变局部服务为全程服务”的工作理念,强化组织与策划意识,加快提高科技管理队伍的行政执行力、管理水平和工作质效,努力构建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的科技管理队伍。
(2)形成外派挂职长效机制。通过选派青年科技管理人员到国家基金委、国家科技部、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等科技主管部门锻炼挂职的方式,提高青年科技管理队伍的职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积累良好的公共关系资源,有效发挥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作用。
(3)推动校园学术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和承办国际性或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或管理工作会议,不仅锻炼和提高科技管理队伍的组织协调能力,而且让更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主管部门负责人了解和熟悉学校的情况,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对外合作交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
2、加强组织策划,提升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承接能力。
(1)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教育部等国家部委的沟通与联系,瞄准重大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组织重大科技攻关,着力抓好“十二五”期间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预备项目、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的遴选与推荐,力争有所突破,提升我校科研工作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度。
(2)面向海西建设战略需求。加强与福建省发改委、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经贸委、福建省教育厅等省厅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瞄准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支撑技术,组织重大科技攻关,着力抓好“十二五”期间省科技厅重大专项、省发改委重大专项的指南征集,项目的遴选与推荐,力争有所突破,提升我校科研工作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
(3)面向国防事业战略需求。加强与解放军总装备部、海军装备部、解放军防化研究院、海军装备研究院等国防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瞄准国防事业发展的支撑技术,加大与军方科研合作力度,抓好“十二五”期间面向海军装备领域预研项目的遴选与推荐,力争有一批国防科研项目立项,提升我校科研工作对国防事业发展的贡献度。
3、加强应用研究,推动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建设相接轨。
(1)注重创新性选题。鼓励和引导省级以上科研机构(科研团队 )凝炼研究方向 ,在稳定和发展相对优势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加强相对弱势学科领域基础研究提前布点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分领域专题研讨国家、省科技计划申报指南等方式 ,加速围绕应用研究而开展的知识定向积累,面向实践需求提炼创新性的应用类科研课题。
(2)促进项目同期接轨。通过专题讲座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已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基金、省基金等基础类计划的科技人员,关注和研究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经贸委等应用类计划的申报指南或申报要求,大力支持应用基础研究寻求相关应用项目的交叉资助,实现项目的同期接轨。
(3)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应用研究与国家、省高新技术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形成“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应用基础研究” 发展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应用研究作为原创性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建设相衔接的桥梁,加快推动原创性技术成果向应用、开发、产业化转化的进程。
4、加快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健全技术转移体系。
(1)完善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以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验收标准为指导,以服务至上为理念,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争取以优良成绩通过验收;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增设法律咨询和项目策划职能,打造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服务团队;以协调产学研用各方关系和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横向科研积极性为诉求,在法规许可范围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效率,创新管理机制。
(2)构建立体化的技术转移体系。以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龙头,加强与质监、电力、电子信息、交通等具有行业主导作用的主管部门,与万利达、新大陆、亚通、紫金建材、福大自动化等企业集团展开全面合作,构建区域行业高端技术合作平台;尝试与产业优势为特征的福安电机、泉州机电、龙岩光伏等区域建立专业研究院,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促进落地转化;推动各学院与85个区县或乡、镇一级的科技合作,在重点区域与地方联合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省(行业)、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技术转移体系,进一步提高转化效率。
(3)推进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在现有的校企联合研发机构基础上,切入企业生产一线,寻求校企双方共同关心的科研课题,开展实质性的技术攻关;大力推动闽台科技研发机构建设;进一步推动与万利达、新大陆、亚通、紫金建材、福大自动化、远东电机等海西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跟踪前沿产业化技术,抢占海西产业技术制高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高校作为面向企业转移自身创新能力重要载体的服务功能。
5、以大学科技园建设为抓手,推进成果转化工程。
(1)整合科技共享资源。通过理工类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和学校公共测试平台入驻大学科技园的方式,整合校内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建立对内、对外的设备共享平台;通过对校内各学院(单位)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摸底调查,完善科技设备共享资源信息库;健全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共享运行机制,全面提高设备资源使用效率,服务科技园入园企业。
(2)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充分利用科技园入驻企业资源,面向企业技术需求,适时调整应用研究的科研主攻方向,尽早介入企业的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在推进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积极推进国家专利技术在科技园区的实施与转化;通过在科技园设立技术转移服务中心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学校技术转移体系,为企业项目孵化和技术支持提供最直接的服务,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3)积极培育学科性公司。筛选有较强技术优势和良好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或专利技术,加快推进项目工程化研究,积极推动技术成果孵化;通过出台《福州大学关于学科性公司项目孵化的若干意见》,进一步鼓励和规范创办学科性公司,科技人员可采用技术入股、共同投资等方式兴办科技型企业;制定以我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课题组或项目负责人,可最高占作价入股份额的50%作为奖励,企业名称可按规定冠以“福州大学”或“福大”等优惠政策,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我校优势学科资源,做强做大学科性公司,推进校办科技产业发展。
6、推行文理交融,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1)加快建立决策咨询专家数据库。建立一批在各个层面上拥有特长的决策智囊团,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具有前瞻性的理论依据和参与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增强我校在各级决策中的影响力,努力成为福建省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决策咨询中心,服务海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积极拓宽项目申报渠道。推进文、理的交叉与融合凝炼出相关的科学问题,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和拓展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极力挖掘理科或工科的发展对人文学科的带动作用,推动人文社科向理工科的渗透,努力拓展人文社科类科技项目源。
(3)构建和完善基础支撑条件。通过设立优秀著作资助出版计划、高水平学术会议资助计划以及扩大和健全“预研究”制度,促进社科学术精品力作的诞生;加快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料库、数据库以及外文原版书库的建设,构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文献资料情报系统。
7、加强软实力建设,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
(1)规范和完善管理制度。认真疏理宁德会议各讨论小组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参照国家、省各类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借鉴兄弟院校的管理政策措施,以及横向科研契约合同的特殊性,修订和完善现有的《福州大学横向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福州大学关于科技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管理办法》、《福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逐步形成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的横向科研管理制度。
(2)扩大校内外调研。进一步扩大对外学习和调研,通过走访省外“985”高校、“211”高校以及发达地区有代表性的理工科院校,开拓视野,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科技管理经验和激励政策,为推动创业型东南强校第二阶段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效的管理决策参考与咨询。
(3)创新评价机制。根据创业型东南强校第二阶段建设的发展目标,针对学校理、工、文、艺等不同学科的发展特点以及纵、横向科研不同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创新学术评价机制,修订和完善现有的《福州大学科技奖惩办法》、面向科研为主关键岗位聘任与考核相关的学术评价体系;商请校人事部门落实设立科技创业岗,教师经申请和批准后可脱产进入科技园从事二年的科技创业工作,工资津贴按产业编制进行管理,其余仍按校内同类工作人员对待;尝试探索以专利技术成果实施转化作为评价指标的技术推广教师系列的职称评审制度;提高横向项目在科研工作量计算和关键岗位聘任中的比重;适度引进工程类或开发类高端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全面实行横向开发奖励等倾斜政策的导向,激励广大科技人员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扩大学校社会服务功能。
主题词:科技 建设与发展△ 实施意见△ 通知
"},"user":{"isNewRecord":true,"name":"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