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数字福建”战略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申请书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申请书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专业设置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科研带头+专业负责“双带头人”。科研平台带头人同时担任专业负责人,借助平台与产业结合优势,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前瞻融入产业发展,专业建设导向产业发展。

“雁阵型”专业群映射产业群。计算机为领头,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专业为两翼,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安全为增长点,形成“雁阵型”专业群,对应以计算机为主体,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智能化、数据化和安全特色的数字产业群分布。

“特色班”培养多元产业人才。个性化、精英化导向,开设计算机实验班、计算机卓越班、数理金融实验班,单列培养方案,对应培养拔尖创新研究型、复合型卓越工程技术、管理等多类型数字化人才。


(2)“四阶”能力螺旋递进达成

映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阶”能力到课程体系,明确课程贡献分配矩阵,协同建设MOOC、云学习等泛在学习课程。

“编程核心”专业基础。以“算法数据结构”为轴心,建设程序设计课程群和教学团队,问题驱动、课赛结合、线上线下、过程评价,计算思维纳入实践设计。

“做中学”综合进阶。注重方案设计,融入真实案例与新技术实例,贯彻“做中学”,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凝练产业需求形成项目作业,建立案例库资源,结合课程思政,将疫情防控等融入实验案例。建设校际课程交流平台,聘请工程师担任助教。近5年,投入940余万元,新建设备930余套,年均支撑实验项目340余项,构建专业全覆盖的产教融合实训平台。

“全过程”开放式实践的应用能力拓展。基于“知行合一、产教融合”的思路,做实“双导师制”。构建“产业园认知实习-课内实训基础训练-专业实践综合培养-平台项目前沿创新”的实践体系。建设校企合作研发平台13个、实习实训基地31个、课程16门。

课研贯通前沿创新。与企业合作开发前沿课程,拓展专业技能,培养紧缺人才,助力疫情防控数据库及信息平台建设。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青禾计划”,依托科研平台,参与项目研发。


(3)促科教产融合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师资建设。依托平台聚教师,职称单列“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系列”,培育服务产业师资队伍。

学业评价。工程能力映射项目模块,对应课程目标,能力达成量化课程目标,落实产出评价。

就业跟踪。统计专业对口率,评价专业设置与产业契合度;问卷调查跟踪就业满意率,评价人才培养与产业要求胜任度。

制度建设。将“双带头人”、“雁阵专业”、“青年教师服务产业评价”等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